鴻海--郭台銘

  鴻海2004年的營收突破五千億元,已經成為台灣最大的民營製造企業。而鴻海成長的方程式,就是『整合+購併』。



  在三十多年前郭台銘以新台幣三十萬元成立鴻海,就是從關鍵零組件出發。鴻海以CMMS(Component Module Move & Service)為縱軸,持續水平擴張、多元整合,慢慢才有今日的規模。



  成立初期,鴻海藉由關鍵零組件模組化的垂直整合,打下穩固江山;在快速成長期的時候,再進行逆向垂直整合,進入機殼、準系統、電腦組裝領域;接著開始進行小幅的水平擴張,踏入手機通訊和消費電子產業。2000年開始,進入爆發性成長期,擴大進行水平擴張,不但搶先進入光通訊領域,並購併諾基亞(Nokia)芬蘭代工廠藝模(Eimo Oyj)等網通設備大廠,及進入光碟機讀取頭各項領域,宣布成為『科技的鴻海』。



  而在今年年初,鴻海購併奇美通訊,也購併了安泰電業,跨足汽車零組件市場。早在2002年郭台銘就宣布要從既有的3C(電腦、通訊、消費電子)擴大到6C(加上汽車、電子通路、數位內容),如今已經開始慢慢實現預定的佈局。



  郭台銘十分清楚,當專注於本業的時候,必須藉由垂直整合來保持成長以及競爭力。本業持續擴張到完全成熟後,必然會遇到瓶頸,水平擴張是他認為最能整合製造業的方法,而他選擇了最快速有效的方式來實行水平擴張--購併。從鴻海走的方向來看,郭台銘打算讓公司成為電子專業製造服務公司,從3C領域橫跨到6C領域。不過,水平擴張的壓力很大,因為垂直與水平擴張同時展開時,必然會牽涉到高度的規模與範疇平衡的問題,現有組織越龐大,平衡問題的管理難度越高。



  鴻海持續擴張的方向是對的,未來面臨的挑戰將會是管理問題,如何能夠在水平擴張的同時兼顧水平整合,將會是企業持續成長的關鍵。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竟然還有歌頌退伍令的歌

留學要省錢?選擇國家最重要

給我│我可以更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