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06的文章

So Many Things

大三下 只剩一年多的時間,屬於我的大學時代就要劃下句點 也該是留些什麼記憶,在未來能夠回憶 還記得高中剛考上 糊裡糊塗的進了校園 糊裡糊塗的過了一年又一年 殘酷的是我不能在讓自己糊裡糊塗走出校園 最近時間總是被塞的滿滿的 也許是塞的滿 總覺得時間過的飛快 我不敢說我很忙 或是忙這個字太過於沈重 太過於 畢竟我是熱在其中 我放棄在補習班渡過我剩下的時間 或是有人覺得是很愚笨的行為 不過大三這年 我想我碰到的是 未來再也幾乎沒有機會碰到的寶貴經驗 這一年是我除了在工研院外收穫最多的一年 當有了自己的方向 再去認識的朋友 反倒是志同道合的人 這讓我感到真的很悸動 因為擁有相同的想法 相同的目標 這是很難人可貴的事情 最近我再忙什麼呢 我不想確定 而 確定的是 忙 著 呼 吸 吧 ^_^

追求.....你

當陷入忙碌時 才發現一天天都是在追趕時間 追趕著追趕著,追趕著永遠都追不上的自己 everyday goes by 時間的瞬移 我喜歡這樣的生活 卻不喜歡活在魚缸中的生活 很忙很忙 忙到與時間賽跑 卻終究追不過殘酷的時間 他不會等你,不會同情你 依舊依舊..... 拍拍腳.....繼續跑

破窗效應

面對自訂的規則,只有堅持、沒有藉口,放鬆感受規則的樂趣 ----------------------------------- 美國Stanford大學心理學家辛巴杜(Philip Zimbardo)曾在1969年在美國加州做過這樣一項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一輛停在比較雜亂的街區,一輛停在中產階級社區。他把停在雜亂街區的那一輛的車牌摘掉,頂棚打開,結果一天之內就被人偷走了。而擺在中產階級社區的那一輛過了一個星期也安然無恙。後來,辛巴杜用鐵錘把擺在中產階級社區的這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威爾森(James Q. Wilson)和凱林(George L. Kelling)兩個研究犯罪學家依循這項試驗,於1982年提出了「破窗理論」(Broken Windows Theory)。 破窗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未得到及時維修,當窗戶破了沒人修理,路人經過後一定認為這個地區是沒人關心,沒人會管事,別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因此引發更多人打破其他的窗戶,於是從這棟大樓開始蔓延到整條街,擴散到其他鄰近街道。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 美國紐約市長朱利安尼是怎麼著手進行?以前紐約市有一個特殊景觀:「洗車流氓」,這是一些地痞守在路口或塞車的區域,朝著你的擋風玻璃隨便噴兩下,再拿把破布或報紙擦一下,就向你要「服務費」。不給就踹門或是吐口水,常常把人嚇一跳,特別是對觀光客而言。這對大眾的心理和對紐約市的觀感有非常負面的影響。 對處理這問題,當時有很多意見,大家都認為不可行,或是不必要。長久以來,大家認為這種行為充其量只是不好,法也無明文說這是犯罪行為;就算有,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罪,反正「微罪不舉」嘛!而且,紐約市兇殺案很多,不需要把珍貴的警力放在這種「小事」上。不過朱利安尼堅持,並且認為要整頓紐約市治安就是要從抓所謂「洗車流氓」等的「小事」開始。 在朱利安尼的堅持下,紐約警務處研究發現,雖說沒有明確法令可以處罰他們的「洗車」行為,但是他們確實也違反了交通法規,而所謂的「洗車流氓」其實也只有僅僅180人而已,就這樣,紐約警察開始從這件「小事」著手,不到一個月,「洗車流氓」幾乎銷聲匿跡,市民稱慶,而觀光客也回流。 另外,紐約市在八十年代的時候,真是無處不搶,無日不殺,大白...